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本刊特稿

  • 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

    张文显;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响亮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的战略思想和目标任务。从“建设法治中国”到“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的话语变化,不仅意味着法治中国建设进入新阶段、踏上新征程,而且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内在的发展规律,蕴含着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演变趋势,体现出新时代中国法理的思想升华。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聚焦良法善治的核心价值和文明指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赓续中华法治文明,推动法治的数字化智能化跃升,以法治之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实现“法安天下”“美美与共”的人类愿景。

    2025年06期 v.65;No.312 5-2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9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轻罪治理的中国实践

  • 轻罪形塑的理论根基

    童德华;

    当前轻罪治理依赖以法益侵害理论为根据的一次立法分类模式,但该理论难以应对法益内涵的多样化与抽象化趋势。法益概念的多义性、泛化危机及秩序化转向,导致其无法有效统摄轻罪与重罪的实质区分。法益还原论虽试图回归个人法益的确定性,却加剧了主体间对立,削弱刑法权威性;而法益抽象化虽扩张了集体法益保护范围,却引发精神化与去人格化风险。二者均难以回应轻罪治理中动态情境与多元价值的调和需求。基于此,轻罪二次分类需转向社会危害性理论,其主体间性特质可兼容法益侵害与规范违反的双重逻辑,通过动态评估行为实质违法性,突破法益理论的静态局限。社会危害性理论强调犯罪情境、行为方式及主体互动的关系性考察,不仅为轻罪司法塑造提供规范弹性,亦能平衡刑法保护与保障机能。这一范式转换既契合风险社会对集体安全的诉求,又避免过度犯罪化对个体自由的侵蚀,为轻罪治理开拓兼具理论自洽与实践适应性的路径。

    2025年06期 v.65;No.312 24-37+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为“复权”而“赋权”——“刑事被遗忘权”在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中的嵌入及实现

    李兰英;张曦;

    我国刑事立法的轻罪化转向致使犯罪附随后果问题日益显著。既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面临的实践困境,根源在于犯罪人主体性地位未获确立。正在实践的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应突破既有被动范式,围绕“权利实现”加以建构。刑事被遗忘权与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构成“价值内核”与“规范载体”的互构关系。该项权利具有全面性、主动性和可救济性特征,可以弥补既存制度的僵化宿疾。在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未来实践中,应以“刑事被遗忘权”的赋予及实现为基底展开,优先探索重点罪名领域,优化权利启动方式,明确义务主体职责,化解配套规范冲突,探索司法行政救济路径,并对规定附随后果的各类文件进行规范化处置。

    2025年06期 v.65;No.312 38-50+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财经前沿

  • 村庄治理对新农保参保决策的影响研究

    史晋川;徐德钰;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养老负担的日益加剧,虽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政策已实现制度层面全覆盖,但农村居民的参保率偏低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村庄治理结构视角出发,基于中国家庭大数据库(CFD)2015—2019年数据,研究了村干部“一肩挑”制度对村民新农保参保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一肩挑”制度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新农保参保率,尤其是村书记的受教育程度对村民的参保决策产生显著影响。“一肩挑”制度通过信任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了村民的参保概率。具体而言,“一肩挑”制度更好地调动了村书记的积极性,通过增强村民对当地政府的信任,促进了村民集体行动,并通过促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非农产业发展,间接地激励村民提高参保率。

    2025年06期 v.65;No.312 51-64+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中国企业韧性的影响研究

    齐平;张赫;宋威辉;

    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实现企业持续稳定生存、保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性制度安排。文章基于社会信用体系的三重维度,提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影响企业韧性的具体传导机制。同时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革试点”作为外生冲击事件,构建多时点DID模型,采用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政策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企业韧性的提升,并能够通过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减少企业违规行为、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三种渠道对企业韧性产生促进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在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制造业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效应表现得更为突出。文章为深入研究企业韧性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后续推动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具体的政策方向。

    2025年06期 v.65;No.312 65-82+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政务服务信息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

    姜扬;郑怀宇;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信息惠民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国家庭收入调查、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政务服务信息化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务服务信息化能够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的提升,主要通过“信息化”属性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和职业匹配度,通过“普惠性”特点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外在竞争力和内在身份认同感这两条路径来实现。该政策对新生代及低技能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的提升更明显,在低落户门槛及高财政分权度地区就业质量提升更显著。

    2025年06期 v.65;No.312 83-99+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

  • 大规模单一制国家结构的历史根基与当代形态

    陈明;徐勇;

    国家结构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联邦制和单一制。在大国当中,中国是极少数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这一国家结构形式是逐渐形成的,传统中国的国家演进为单一制国家形式提供了根基:一是在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方面强化整体性;二是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强化中央集权性;三是在中心与边陲关系方面强化中心的凝聚力;四是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强化国家的整合性。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学习过联邦制,但最终选择了单一制。在20世纪后期,一些国家发生了民族分裂甚至国家解体,而中国作为一个大规模的多民族国家,不但在追求国家统一中获得了政治自觉,而且致力于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不平衡难题,构建起单一制国家结构的新形态,为国家的持续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础,同时也展现出特有的制度价值。

    2025年06期 v.65;No.312 100-109+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算法行政责任分配与问责

    夏志强;黄琳珠;

    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嵌入公共行政领域,不仅改变了传统行政模式,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引发了行政责任体系的根本性变革。算法技术嵌入行政体系重塑了政府责任内容、主体关系及科层结构,也导致了算法行政的三大问责困境,即主体维度上的权力解构与机制失灵、客体维度上的责任坍缩与权力弥散、内容维度上的标准模糊与价值失焦。在算法技术嵌入行政体系并逐步迈向算法行政时代的过程中,重构责任体系的路径是通过人机协同实现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的互补平衡,构建政企协同的公私责任分配框架并重塑融合“机制问责”与“德性问责”的复合型问责体系。加强对算法行政体系的问责,应以公共性维护为核心,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技术赋能与责任约束的辩证统一,推动算法行政可持续发展。

    2025年06期 v.65;No.312 110-12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政治协商”概念的由来、内涵与定位

    谈火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实践中创造的一个专门词汇,其产生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国共双方政治博弈的结果。经过七十多年的实践,当代中国的政治协商具有规范的内涵和成熟的制度形态。一方面,政治协商是中国协商民主的源头和模板,特指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之间的协商,包括政党协商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两种形式;另一方面,相较于西方协商民主的相关概念和实践,中国的政治协商概念在英文世界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词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优势。

    2025年06期 v.65;No.312 124-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中政党责任的价值引领、根本关切与基本指向

    薛佳;

    政党责任的价值引领和目标指向凸显了政党如何理解自身责任、如何看待责任对象,决定了它所领导的现代化道路的方向、性质以及现代化发展能否真正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与根本保障,走出了一条“以责任促发展”的现代化之路。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中西现代化道路的差异所在,为政党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别具一格的中国方案。“人民至上”决定着党的责任向度,是中国共产党责任观念的本质规定性,是人本逻辑与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体现。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中国共产党以政党责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指向。中国共产党在民生发展、民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精神文化支撑;通过自我革命、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与高质量发展,拓展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空间,夯实了社会进步的组织基础,促进了社会进步方式的根本转变。

    2025年06期 v.65;No.312 1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

  • 互动共生:持续推动城市更新的目标范式与实现路径

    姜晓萍;刘艳灵;

    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抓手,在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增效的关键转型期,推动城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已成为紧迫的时代命题。现代共生型城市突破了传统城市发展模式资源粗放消耗、空间权益失衡、功能协同缺失等不足,坚持空间正义的价值导向,注重有机循环下的系统要素耦合、系统整合下的空间结构互嵌、需求导向下的城市功能共生,为开展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成为持续推动城市更新的目标范式。这需要我们聚焦“共生环境-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等关键要素,探寻构建现代共生型城市的实现途径,以城市更新规划体系营造共生环境,以多元协同治理培育共生单元,以数实融合空间搭建共生界面,以价值共创打造互动共生模式。

    2025年06期 v.65;No.312 143-15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普通话能力对流动人口就业概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2014—2018年CLDS混合截面数据及广州田野调查的双重证据

    梁在;周阳;

    掌握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性要求,亦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前提。立足我国人口高流动性的社会特征,流动人口运用通用语言的能力对其深度融入劳动力市场、提升个体人力资本、增强跨区域社会理解力、构建地域共同性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整合2014年、2016年及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混合截面数据,辅以2024年广州田野访谈资料,采用定量分析与田野访谈相结合的混合分析方法,系统考察流动人口普通话能力对其就业概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普通话能力越强以及普通话与方言的双语能力越强,流动人口的就业概率就越高;流动人口所在地的人口净流入率、流动人口的年龄与社会资本在上述关系中呈现显著的调节效应;教育年限与专业培训在普通话影响就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此外,普通话对就业的促进效应在个体特征和区域特征等维度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2025年06期 v.65;No.312 154-170+239-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伦理治理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曲红梅;张慧雪;

    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首先,要明确城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各自的发展特色,正确认识其所遵循的伦理原则;其次,要认清当前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寻求符合城乡发展现实情况的伦理治理,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5年06期 v.65;No.312 17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中国哲学的内在逻辑专题

  • 从王夫之到戴震:明清气学的认知关怀及其走向

    丁为祥;

    作为宋明道学中最后一系的代表人物,王夫之在借鉴佛教“能”“所”概念的基础上,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精神深入揭示了儒家哲学的认识论指向,并因此成为儒家认识论思想的确立者。但在此后对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却往往只有“‘能’必副其‘所’”一个方面,“因‘所’以发‘能’”一维则一直阙如。在这一问题上,晚于王夫之一个世纪的戴震的认识论走向颇能说明其中的原委。戴震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体与用以及人性论的观点上与王夫之极为一致,却走出了一条从认识论到知识学、考据学的路径。此中的原委在于,他也像王夫之一样,将形而上与形而下、体与用以及道德理想主义的人性论统统归结为佛氏的专利,因而,虽然他也试图积极推进其认识论思想,但因为其认识论思想既无法得到来自价值理想维度的精神支撑,又缺乏工商文明之现实滋养,所以在皇权专制与文字狱的联手打压下,只能以考据训诂为存身之业了。纵贯明清两代气学的这一走向,也为我们的文化重建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历史殷鉴。

    2025年06期 v.65;No.312 178-190+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原”义的“物”——理解阳明心物关系问题的一个必要视角

    云龙;刘一尘;

    阳明讲的“物”是一种“本原”义的“物”。“从本原上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构成了阳明心学中一切关键问题的基因“染色体”和“辐射源”。立足“从本原上说”这一思维方式,才能准确理解阳明心物关系的内涵。“本原”就是“道”,以“道”观“物”,“物”就展现出“完完全全”“不假修饰”的内在本性:“物”不是与“心”相分离对峙的外在现成“对象”,而是内在葆有着“道”、与“心”本然同体而超越内外之分的创生实现之“显象”。此一作为创生实现显象的本原之“物”,是在吾人身心工夫中达成的:惟有深致“戒慎恐惧”之功,始能达成万物位育之效。脱离开吾人之身心工夫的“物”,只是一种被“支离决裂”后的抽象之“物”。阳明由此将天道化生万物这一宇宙存有论问题内置于人心感应万物这一心性工夫论的论域之中,彻底实现了存在论与心性论的合一。今人强分“本然自在物”与“意义价值物”,将阳明这种“本原”之“物”打作上、下两截进行解读的做法,并不契合阳明之义。

    2025年06期 v.65;No.312 191-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唐宋文学专题

  • 荣耀与沉浮:唐墓志所见处士家族考论

    沈文凡;谢梦莹;

    唐代处士墓志目前有八方志主家族世系史书记载,并有家族成员墓志出土。考释这八方墓志,可纠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缺载的子嗣信息,厘清史书记载不详的处士家族变化的脉络。处士朱昭达为南梁宠臣朱异后裔,其家族于梁亡之际被俘北上入齐为降臣;处士陈玄德、陈汭为南陈皇族后裔,陈亡后其家族完成由君至臣的身份转变;处士李映为吴王李恪后裔,家族因两次卷入宫廷政变而遭株连;处士柳偘、柳子贡为柳庆后裔,其家族因唐高宗“废王立武”事件导致后裔仕进无望;处士崔黄左为宰相崔知温后裔,家族因战乱而南下依附亲族;处士李宁为李憕之后,家族子嗣守城拒敌因城破而被俘。结合处士家族成员出土墓志,稽考处士于史书未载的先祖仕宦经历及时间、子孙后裔的任官地点及品级、处士家族陷入的政争等情况,有利于探求处士家族兴亡衰败的原因。在考证墓志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亦能订正墓志撰写错误并分析其世系致误之由。

    2025年06期 v.65;No.312 202-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因借相成:宋代建筑与营造记文的交互关系

    李佳;

    宋代建筑与营造记文皆成就卓越且二者关联紧密。建筑是营造记文的书写前提,营造记文应建筑活动记录之需而作,宋代频繁开展的建筑活动促进了营造记文的创作繁荣且修造过程、形貌规模等建筑信息成为营造记文书写内容。反之,营造记文通过记录建筑的兴衰历程、工费筹措、主佐人物等信息,明确建筑身份;通过描摹建筑的形色声味,阐发建筑美感;通过阐释建筑名称、赞颂建者风范等方式,塑造建筑品格。宋代建筑与营造记文具有因借相成的交互关系,二者是建筑与文学关系的缩影,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与整体性,而且对当代中国挖掘古建筑价值、提升建筑品格亦能提供启示。

    2025年06期 v.65;No.312 216-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世界史研究

  • 论中世纪盛期神圣罗马帝国的上位权力

    卢兆瑜;

    在西欧中世纪盛期,神圣罗马帝国对其他邦国行使着一种上位权力,以确保帝国自身的权威与利益不受侵害;同时,亦以西欧国际等级秩序之上位者的身份,约束其他邦国的对外行为,维护西欧政治秩序的稳定。这种上位权力与人们通常了解的强权政治语境下的帝国宗主权存在本质差异:它并非以军事威慑为主要特征,而是更多依托法律层面的规制力与意识形态层面的影响力。这一特质与中世纪盛期社会的底层思维及行为方式相契合,成为当时政治生态的重要底色。神圣罗马帝国上位权力的存在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助推国家间政治的法律化,抑制军事扩张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强化西欧各国之间的纽带,使西欧共同体能够在保留差异性与多样性的前提下,维系团结的局面。这种独特的政治现象,不仅构成西欧中世纪盛期政治生态中一道引人注目的“奇观”,也对后世西欧区域政治的历史演进产生深远影响。

    2025年06期 v.65;No.312 225-236+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