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叙事体系

    漆思;常婷;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孕育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表征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在“第二个结合”视野下,深入阐发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叙事目的、叙事结构、叙事原则、叙事方法,深入把握其叙事体系的内在逻辑,有助于超越西方中心主义文化霸权,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叙事体系。

    2025年05期 v.65;No.311 5-14+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实践理路

    胡晓红;盛一铭;

    “第二个结合”内蕴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根脉和魂脉的融汇,共筑了中华文明现代形态之基。如果说“第一个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第二个结合”则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其结果是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推进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步伐,其实践理路经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最终实现“让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文明构想。

    2025年05期 v.65;No.311 15-2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 “实践-生存论”阐释中的感性论问题及其理论实旨——马克思存在论的海德格尔式诠释再检视

    张兵;赵梓涵;

    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界掀起了一股以海德格尔的生存论阐释马克思实践论的“实践-生存论”研究热潮。研究者们阐释“实践-生存论”的主导思路是,以感性对象性活动意义上的“外在存在”诠释海德格尔此在生存论意义上的“出离在外”特征。然而,他们都忽略了这种“感性论”论证方式本身就已显示其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实践-生存论”感性论阐释方式的“自发性”及其具体论证足以显示,这一阐释方式不是对海德格尔理论的简单照搬或嫁接,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哲学基础理论自我建构上自主自觉的历史表现,且在马克思的理论表达中有其根基。对马克思来说,不是“存在本身”而是感性意义上的诸“存在物”构成了哲学的开端,感性实践意义上的存在论所指涉的无非是存在物以其自身的“感-应”活动能力彼此联属而形成的关联整体,即感性活动意义上的“共属一体性”地带。同时,感性活动意义上的“共属一体”也是一个以特定存在方式展开的、将必然性和可能性包含于自身之内的自我演进的现实生活共同体。

    2025年05期 v.65;No.311 24-3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

  • 中国早期国家走向中央集权的历史逻辑——兼论“周秦之变”的历史意义

    孙晓春 ;杨佳将;

    从分散走向统一是中国早期国家发展的基本趋向,周代通过分封制建立起较之夏商二代更为稳定的政治秩序。通过分封制,周王朝实现了对王畿以外广大地区的控制,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真正意义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然而,以分封制为基础的早期国家有其不可克服的脆弱性,分封制本身的局限使其成为早期国家秩序崩溃的深层原因。秦统一中国是中国早期国家发展的必然结果,“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有意义的历史进步。

    2025年05期 v.65;No.311 34-4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政治团结:一个理解中国政治的标识性概念

    李宸;方雷;

    政治团结是理解中国政治的一个标识性概念。政治团结在以民族构建与阶级构建为线索的脱域化演进中生发出来,涉及根本决断、自觉认同与共同行动等要素,背后包含着一种以引领者为核心、响应者环绕周围的向心结构。领导权是中国语境中政治团结的关键议题,政治团结问题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而最终得到根本解决。在党的领导下,政治团结嵌入当代中国政治场域之中,从场域内部的政治分工、政治运作与政治发展等多重维度彰显出来。

    2025年05期 v.65;No.311 42-5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专题研究

  • 生态保护风险预防原则的法典化构造

    于文轩;卿悦;

    作为生态保护法治的基本原则,风险预防原则应遵循生态安全保障的价值目标,关注预防对象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强化预防手段的积极性和协同性。在生态环境法典中,风险预防原则通过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促进生态保护法规范体系协调融贯等方式,为生态保护法治带来体系效益。由于生态环境法典的规范稳定性与风险预防原则的科学不确定性之间存在张力,风险预防原则纳入生态环境法典须做审慎处理。风险预防原则应作为预防原则的特殊形态,在法典各编章进行差异化安排。法典生态保护编可对风险预防原则在生态保护法治中的基本原则地位做出回应。

    2025年05期 v.65;No.311 52-62+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生态恢复理念的生态环境法典责任制度设计

    刘长兴;

    生态恢复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环境法的制度设计应当贯彻生态恢复理念,以履行“对环境的责任”。生态环境损害是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后果,法律责任制度可以在生态恢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生态环境法典的法律责任制度设计中,一方面要重视传统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生态恢复功能,在其既有制度逻辑下进行具体规则的调整以植入生态恢复理念;另一方面要发展和完善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人的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基于已有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开展制度创新,明确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行政责任属性,将其作为独立的环境法律责任制度进行专门规定,以充分发挥其生态恢复功能。

    2025年05期 v.65;No.311 63-75+235-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环境政策入典:问题、功能与路径

    郭武;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下,环境政策与生态环境法典二元并置必然遭遇逻辑和实践困境,相较之下,环境政策入典是厘定二者之间关系的理性选择。环境政策入典意义重大,不仅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契机中为现代环境法的规范续造提供基于中国实践逻辑的制度渊源,还是未来生态环境法典自身规范体系持续净化的动力机制,更能在环境政策和环境法律之间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开辟出现代环境共治的新路径。环境政策入典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环境政策直接转化为生态环境法典的具体条款。形式意义上的环境政策入典应当在遵循是否符合法律的分配性特征这一前提下法律化为生态环境法典的政策型条款和管制型条款;实质意义上的环境政策入典则侧重于环境政策与生态环境法典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整全性法秩序框架下达成融贯。

    2025年05期 v.65;No.311 76-85+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财经前沿

  • 协同创新赋能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提升

    戚聿东;蔡青青;罗天舒;

    协同创新作为开放式创新的重要形式,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0—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结合资源基础观、知识管理理论、组织学习理论,考察协同创新对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协同创新能够提升技术创新质量;协同创新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获取政府补助来促进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异地投资、知识产权保护正向调节协同创新对技术创新质量的提升效应,而财务冗余则会削弱这一提升效应;协同创新对技术创新质量的提升效应在竞争性企业、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数字经济行业企业中更显著。该研究为推动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决策依据。

    2025年05期 v.65;No.311 86-104+236-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1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转型之路:政务信息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

    黄寿峰;赵岩;曹泽龙;

    作为政府部门的数字化转型,政务信息化所产生的效果将传导至微观企业,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分析了政务信息化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理,以2018—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匹配地级市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务信息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务信息化显著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政务信息化通过改善城市营商环境、促进政府加大财政科技支出、带动数字金融发展的宏观渠道,降低企业交易费用、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缓解企业融资困境的微观渠道,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政务信息化对非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有着更好的促进作用,基本公共服务对政务信息化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2025年05期 v.65;No.311 105-122+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

  •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效能的影响因素及其组态路径研究——基于15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容志;陈舒婷;

    网格化管理是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与实践。剖析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效能的影响因素、揭示其作用机理、凝练其提升路径,是进一步优化当前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文章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和SFIC模型,构建“起始条件-制度基础-支持性领导”三维分析框架,通过对全国15个城市社区案例样本进行定性比较分析,探讨不同条件组态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效能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效能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资源投入是实现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效能的必要条件。经组态分析,发现存在三条实现网格化管理效能的路径,可以进一步归纳为资源驱动型和政社互动型两类组态,这能够为不同城市社区提高网格化管理效能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政策启示。

    2025年05期 v.65;No.311 123-138+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政府购买服务何以促进公共服务创新——以武汉市A区“物业城市”改革为例

    孙涛;战禹丞;

    政府购买服务是提升城市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城市治理的现实情境下,政府购买服务面临结构性失配和适用性困境。分析武汉市A区“物业城市”改革案例发现,政府购买服务通过组织边界调整、企业能力制度嵌入与协调手段动态调配的耦合递进,推动了政企关系重塑,在公共服务供给侧催生了有别于交易逻辑与合作逻辑的制度适配型创新模式,推动政府购买服务从“外包工具”向“制度再造机制”的功能转型,为资源约束下的城市治理提供了借鉴。

    2025年05期 v.65;No.311 139-150+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1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开放公共数据与政府治理能力:“对数据治理”到“依数据治理”的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

    蒋琪;陈艳利;

    系统探究开放公共数据与政府治理能力的内在关系,有利于揭示“对数据治理”与“依数据治理”的范式转换逻辑。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开放公共数据通过重塑治理理念、调整治理结构、优化治理过程与转变治理模式,能够有效推动政府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转型。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发现,开放公共数据对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上述关系以提升政府信息透明度和促进数字政府转型为双重路径,且当地区公共数据开放质量和数字基础设施水平越高时,效果越显著。所得结论有利于深化公共数据治理效应和政府治理能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为完善数据治理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供政策启示。

    2025年05期 v.65;No.311 151-16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世界史研究

  • 俄国1861年改革的复调性及其反思

    王云龙;公蕾;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呈现出明显的复调性,沙皇官方调性是颠覆传统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世俗化并深刻地影响了农民;民间社会调性则是现代化语境中农民释读改革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效应。农奴制改革把农村公社变成了19世纪下半叶俄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农村公社问题一直困扰着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知识界以要不要农村公社为核心议题,提出了俄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命题。民粹派革命家查苏里奇向马克思提出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几代民粹主义者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争论的实质是,俄国能否不经过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历史唯物主义地回答了“查苏里奇之问”。

    2025年05期 v.65;No.311 164-17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864年俄国陪审法庭设立的英法参照与制度创新

    李牧群;

    在1864年司法改革中,俄国充分借鉴英法两国司法经验设立了陪审法庭。这是19世纪欧洲司法文明交流融合的一个生动案例。尽管当时法国的法律思想与司法制度正风靡整个欧陆,但在俄国自由主义者和德国法学家的影响下,大多数俄国法学家形成了法国陪审制度远逊于英国的观念。他们认为英国陪审法庭不但比法国更加完善、更具独立性,而且保持了一贯的非政治性。俄国改革者在论证和设计自己的陪审制度时,尤其看重陪审法庭的非政治性和与本国传统的延续性。尽管这种去政治化的陪审法庭被称为俄国的原创设计,但其初衷是为了让它在专制社会中生存下来。按照这种改革思路,俄国陪审法庭在基本原则上模仿英法两国,而其功能与定位、人员构成与运行机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本土化创新。历史证明,陪审法庭保障了俄国司法的独立性和民众参与性,是俄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2025年05期 v.65;No.311 174-184+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 西方学者对汉字理论研究的贡献

    齐元涛;刘华阳;韩彩莹;金梦婷;

    由于中西方学术传统与研究背景不同,西方学者对汉字的研究与中国学者存在差异,其中不乏优秀的研究成果,值得吸收和借鉴。西方汉字研究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6至18世纪的传播探索阶段、19至20世纪中期的理论初创阶段、20世纪中期以来的深入研究阶段。西方汉字理论研究的贡献,主要包括提出新的研究命题,提供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以及提出可资参考的研究观点三个方面。具体来说,在中国构建汉字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今天,西方学者提出“文字学”学科概念、汉字性质、汉字与其他文字的渊源、汉字未来发展趋势等理论命题,提出有关汉字渊源、汉字发展趋势的新观点,在汉字研究中所采用的类型学方法、语言学方法等,都对汉字学学科的建立和理论化、体系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5年05期 v.65;No.311 185-195+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知识观的演进、变革与进路

    王辉;叶羽婵;

    知识观作为国际中文教育实践根本性和基础性认识问题,在智能时代将产生巨大变革。国际中文教育知识观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从知识的教育观维度划分出知识本位观、知识能力观、知识素养观、知识智能观四个阶段。新旧知识观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替代关系,而是累积升级的迭代关系。国际中文教育知识观在知识生产、知识形态、知识价值三方面的变革与危机,并未根本改变知识独创于人的本质,反而将人类智慧的重要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知识主体的人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探寻“智识”进路:第一,破除技术迷思,发挥国际中文教师主体优势;第二,掌握核心技术,自建国际中文智能教育系统;第三,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国际中文教育人文价值。

    2025年05期 v.65;No.311 196-205+239-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汉语语言学研究

  • 《横切五声图》所反映的“清代北音”

    李红;

    长白崇凤威所著《横切五声图》参考《直图》编撰体例,以实际语音为基础,列四十七韵图。崇凤威通过和《直图》《横图》分韵列字的比较,对韵图列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订;有音无字处参照《李氏音鉴》反切理论,横列两字反切,力图融合南、北语音,方音与正音,并达到反映实际语音的目的。解析其卷首音韵理论以及对韵图音系结构、韵图列字、各韵图附注说明,可以归纳出《横切五声图》所反映的北音实际语音特征;通过与现代北京官话、东北官话语音特征的比较发现,该书实际语音是建立在清代东北官话基础上的,对研究东北官话、长白方言历史语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年05期 v.65;No.311 206-219+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汉语的事件基式、元式及其派生式问题——兼及汉语主谓谓语句不同的事件属性与关系

    颜力涛;

    汉语有认识类、位移类、击打类和表达类四类事件基式;以汉语事件基式为起点,形成了事件元式与事件派生式之间的派生关系。汉语事件具有“叙述、描写、判断、认识、说明、宣告”等事件属性,汉语主谓谓语句具有“描写”“判断”与“说明”的事件属性;从事件关系角度看,汉语主谓谓语句语义关系,有的存在于同一个事件内部,有的存在于两个事件之间,而且语义关系不限于主谓关系。因此,主谓谓语句这一提法在很多句子里是不成立的。

    2025年05期 v.65;No.311 220-23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兴技术应用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正>2025年7月6日,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商学与管理学院和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协办的“新兴技术应用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学术论坛,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求是学刊》《社会科学战线》《南方经济》《数量经济研究》等期刊的工作者以及吉林省高校师生,共计7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论坛。

    2025年05期 v.65;No.31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25年第十四届数量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隆重召开

    <正>2025年7月12—13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主办的“2025年第十四届数量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在吉林长春召开,会议得到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数量经济研究》和北京友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StataCorp LLC的协办与大力支持。本次会议作为中国数量经济学界的高水平国际学术盛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围绕数量经济理论前沿、方法创新及其在国家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展开深入研讨。

    2025年05期 v.65;No.311 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敬告读者

    <正>本刊全面采用由中国知网提供的网络采编系统作者投稿请注册并登录本刊主页上的“作者投稿系统”进行相关操作,网址:http://jldb.cbpt.cnki.net本刊文章数字版可在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http://www.sju.cnki.net)、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http://www.nssd.org)下载使用。,

    2025年05期 v.65;No.311 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